以圖片展形式真實呈現中國遠征軍在中緬印戰區英勇戰績的「國家記憶展」,
醫院看護
,將於10月15日至21日在華府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ilson Center)展出。這些美國國家檔案館的珍貴史料,
櫻花淨水器
,在兩岸展出後首次回到華府面向美國觀眾展出,
選舉造勢
,重溫美國與「被遺忘的盟友」中國並肩作戰的崢嶸歲月。展覽主辦方之一、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的主任戴博(Robert Daly)接受本報專訪指出,
桃園粉霧飄眉教學
,「國家記憶展」中大量珍貴展品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心靈療癒憂鬱症
,在兩岸巡迴展出後首次回到華府,
中部搬運工
,在美國頂尖智庫面向美國觀眾展出,
SEO優化價格
,意義非凡。
他指出,
不沾炒鍋
,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明年又逢二戰70周年紀念,兩大周年紀念在中國掀起一股紀念中美二戰同盟風,然而中美關係在近期並非一帆風順。戴博表示,不少觀察家認為中美關係在加州陽光地(Sunnyland)的「習歐會」後開始走下坡,引多方憂慮。「這是一個提醒兩國政府和民眾的好時機,中美在二戰時曾經是親密盟友。」
然而,戴博也指出,二戰時美國的盟友是中華民國,而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高調紀念二戰中美同盟,其中的國共因素十分複雜,中國將如何表述國民黨軍隊在二戰中的貢獻引人注目。「一直以來,中國教科書都強調國民黨未為抗日作出重要貢獻,是共產黨以游擊形式在後方給予日軍重創,而事實剛好是反過來。」然而,他亦觀察到,近五年來中國大陸較客觀地呈現二戰歷史,給予國民黨更多積極評價,肯定其在二戰中的貢獻。戴博分析,這一輿論轉向的原因是今年兩岸關係顯著好轉,以及中日關係冰凍三尺,中國大陸需要高調紀念抗日歷史。「人們獲取史實信息的來源越來越多,紙包不住火;中國共產黨也越來越自信,能夠更客觀地闡述歷史。」
他強調,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重視客觀還原歷史,因歷史對現今政策制定有重大啟示作用。此次展覽由中國海外交流協會與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聯袂主辦,戴博認為展出的圖片及實物經過精挑細選,史觀客觀,且注重展現軍人間充滿人情味的交流。「『國家記憶展』從一個私人的、個體的角度展現中美兩軍並肩戰鬥的歷史。」
戴博曾任美國駐中國外交官,在中國生活11年,說一口流利漢語,曾為江澤民、李源潮、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國務卿季辛吉(基辛格)()等中美高層官員擔任翻譯。辭去外交官職務後,他曾在康乃爾大學任教,後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中心主任,還曾在膾炙人口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飾演大衛一角。戴博涉獵中美政、學、文化界,從多角度觀察中美關係多年。
戴博認為,美國輿論傾向於誇大美國在二戰中的角色,對前蘇聯和中國在二戰的貢獻關注不多。中美同盟和中國遠征軍這段歷史,在美國更是塵封多年,鮮有人問津。「美國人對二戰中的歐洲戰場和越戰情有獨鍾,因為前者給美國人英雄主義的滿足感,而後者是戲劇張力十足的悲劇。」
他不諱言,美國民眾大多不知中美在二戰期間曾是盟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芮納‧米德(Rana Mitter)在其關於中國二戰歷史的專著中稱中國為「被遺忘的盟友」,強調中國比英國早兩年、比美國早四年加入二戰,與英美聯盟抗日;但中國與日本戰後在英美人士心中卻地位互換,日本從敵人變成盟友,戰爭罪行未引起廣泛的國際討論,而中國這位往日盟友在戰時的貢獻則鮮被提及。中日在二戰中的帳未清算,兩國未能卸下歷史包袱,為今日中日關係的緊張對峙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