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機殼廠商可成8月大舉擴產,
,8月11日法說會上公司指出,
,今年累積的資本支出為130億元,
,不過這兩周以來可成動作不斷,
,至今日新增的投資計劃、今年為止資本支出已經累積到180億元,
,短短14天資本支出就增加50億元的水準。
可成八月十二日公告泰州購買24億元的設備,
,今日又公告,
,泰州廠將新建廠房,
,約將投資7.34億元,
,同時泰州並取得機器設備一批,約將投資5.21億元,而宿遷廠也同步擴產,取得機器設備一批,約為13.42億元,今日公告的總投資金額就有26億元。,
行政院長賴清德。 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行政院長賴清德昨(2)日召開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第七次會議,
,知情官員表示,
,為了友善新創環境,
,金管會研擬將在台北市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園區,
,促進新創產業發展聚落化。另外,
,我國新創事業出場管道不足,
,IPO及併購案例有限,
,以致籌資並不容易,為解決此困境,金管會希望除鼓勵保險業投入5+2創新產業,以及前瞻基礎建設之外,也要鼓勵新創產業上市。故將研擬規劃增加獨立新創產業類別,放寬上櫃條件。賴揆在第四次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上表示,台灣雖然十幾年前就提出新創公司概念,經深度盤點後,仍面臨許多問題,包括市場面「國際化不足,企業少參與」、資金面「管道受限,串連缺動能」、人才面「缺乏國際人才,未見續航力」及法規面「制度未活化,難展彈性」。昨天會議則是繼續討論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將會議主題訂為「優化新創環境行動方案」。除了金管會提出上述方案,科技部則從市場、資金、人才、技術等四個層次來優化新創環境。在市場方面,要選送新創團隊參與海外參展,賴揆在會中也指示要引進國外新創加速器,或著促成國內新創團隊與海外加速器合作;外交部則會從中協助國際參展。資金面則要加強國際新創的投資機會,充裕新創業早期所需資金。人才培育則是要著重培育人工智慧(AI)相關人才。知情官員表示,由於新創並未有主要負責部會,以致於各部會推動態度並不積極;賴揆會後表示,推動新創每個部會的角色都很重要,不是只有「配合」,請各部會要更積極研議。台灣新創事業面臨的問題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 facebook,
保險資金成為台股攻上萬點最大推手,
,金管會有意進一步引導保險資金加碼台股,
,篩選產壽險業已投資、明年獲利前景看好、現金殖利率佳、同步吸引外資等三大法人逆勢加碼的中信金等16檔個股,
,成為市場搶進跨年投資標的。外資昨(22)日終止連五賣轉為小買超12億元,
,不過選擇權淨空單持續上升,
,外資下周動向仍挑動台股多空敏感神經;觀察政策風向,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近日頻頻對壽險業喊話,
,將內外資投資成本拉近,希望國內機構法人、尤其是保險業多投資台股,並研議調整保險業投資台股的資本適足率(RBC)風險係數,市場預估,壽險業資金將是台股明年多頭行情最大靠山。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表示,產壽險業資金一向是台股中長線最穩定買盤,投資時間甚至比外資更長,多年下來,產壽險業持有台股資金部位在今年10月已達1.55兆元,較去年底9,307億元大增6,232億元,是台股自今年5月站上萬點以來的最大推手。現在政策有意進一步擴大引導壽險資金加碼台股,台股明年行情有望挑戰12,000點、甚至是12,682點歷史新高。根據統計,包括國泰人壽、富邦人壽等17家保險公司,長期投資台股、且成為上市櫃公司主要股東的家數已逾百檔,從中篩選今年前三季獲利成長個股,意味明年股利水準值得期待,再挑出三大法人近20日台股震盪中逆勢買超逾1萬張,包括中信金、開發金、國泰金、長榮航、台新金等16檔。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指出,保險業者追求穩定投資績效,投資標的多具有長期穩定獲利、高配息等特色,尤其明年國際會計準則IFRS 9實施,高現金殖利率股將進一步成為外資、保險資金追求標的,法人提前卡位個股,值得留意。 分享 facebook,
蓋洛普公司5日公布的調查顯示,
,48%的美國人表示沒有足夠的錢買大件商品,
,包括汽車、家電與家具以及大修房屋,
,在年收入超過24萬元(美元,
,下同)的家庭中,
,沒有財力買大件商品和大修房屋的占16%。表示有足夠應急資金的家庭,
,在年收入低於4萬8000元的家庭不到半數,
,年收入9萬到12萬元的家庭升至四分之三,
,年收入24萬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是84%。但半數美國人表示沒有足夠的錢買大件商品,並不意味著半數人是沒錢滿足日常基本生活的需要。7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有錢買需要的用品,在年收入低於2萬4000元的家庭中,半數人沒錢買需要的物品。在年收入超過12萬元的家庭中,一成人表示沒有沒錢買需要的日常用品。儘管70%的人稱有錢買需要的日用品,但五分之三的人表示,他們每周減少了開支,其中高收入家庭約占三分之一。調查結果凸顯美國人在開銷問題上的複雜態度,一方面是多數人表示有足夠的錢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又有幾乎同樣多的人在減少開銷。無論有沒有錢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半數人表示,即使生活艱辛,也要買大件商品和大修房子。收入水平與財務觀直接有關,在收入超過2萬4000元的家庭中,多數人表示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儘管比重不及年收入逾4萬8000元的家庭。在年收入逾24萬元的家庭中,三分之一表示減少了開支,六分之一表示沒錢買大件和大修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