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財政困境、招生不足等危機,
婚禮顧問
,教育部近年來不斷在推動國立大學的整併。然而,
金屬銘版製作
,這項政策的推行並不順遂。雖然有完成的案例(例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合併為台北市立大學),
網路整合行銷
,但多數的計畫都遭遇到不少的阻礙,
美容乙級
,甚至日前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作出決議,
久保田磅秤
,下令教育部擱置所有正在執行的整併計畫。原本進行中且備受矚目的計畫,
零件櫃
,是政治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
影印
,以及成功大學與台南藝術大學。明顯地,
婚禮攝影師
,這些合併計畫都有一個共同的模式,那就是讓功能互補的兩所大學整合起來,打造成一所規模更大的新大學。此一模式認為,以人文社會為特色的政大,如果能夠與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台科大合併,將是雙贏的理想局面;同理可證,具備資訊電子發展優勢的交大結合生物醫學優勢的陽明大,而以理工為強項的成大結合以藝術為強項的南藝大,將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讓台灣的大學大步朝世界頂尖大學邁進。現今大學合併政策背後有一個需要被清楚檢視的假設,那就是學校規模越大,資源將會越豐沛,學校的國際競爭力一定會跟著更強大。例如陽明大學原本的學生人數大約為四千多人,一旦與擁有超過一萬四千名學生的交大整併,規模的成長將會對學校帶來立即的發展動能。然而,現今高等教育所面臨的嚴肅挑戰,真的是規模大小的問題嗎?如果台灣高等教育決策者注意到近幾年來全球教育創新的趨勢與案例,將會清楚了解到,「創造新規格」才是比「追求規模」更為重要的發展議題。許多被人們視為當代教育創新的範例,例如設立於美國NASA的奇點學校(Singularity University)以及美國史丹福大學所創設的設計學校(d-school),都不是以規模著稱,而是因為它們創造新的高等教育學習規格,為學生打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跟一般產品一樣,學校也有產製的規格,例如學生畢業學分數、每堂課周數、論文寫作格式等。當教育部還在要求大學應讓學生上滿十八周的課程、鼓勵學生參加研討會、獎勵學生撰寫學術文章等上一個世紀的學習規格時,上述兩所學校倡導的是短期學習限定課程(pop-up classes)、實作坊(workshops)、解決方案等創新手法,以廿一世紀的新思維與作為教育學生。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柯志恩質詢,質疑大學整併會讓教育大學、藝術大學的特色不見了。記者王彩鸝/攝影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學校經營者與政策決策者常常認為,要徹底解決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需要花好幾百億的經費。然而,規格的創新包括課程周數彈性化、改變畢業學分計算方式、將實作坊列為各學系正規授課方式、認可創業計畫為畢業論文等措施,其實都不需要花太多經費,卻可以馬上改變學校體質,強化學生競爭力。新政府時代即將來臨。不少人呼籲新政府的首要工作就是提出大計畫大建設。我深切認為,回歸基本功才是新政府的真正使命。台灣不能再忽視基本功的重要性。大學學習規格的創新,即是高等教育政策迫切需要落實的基本功。(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