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文世界裡,
超薄美白貼片
,台灣個人創作的質、量都是最優秀的,
美髮設備
,但創作能量無法轉化為銷量,
美髮沖水椅
,是現在出版業面臨到最大的問題。」文化部長龍應台以「從孤獨的筆到國際的光」為題演講,
冬蟲夏草
,主張要關切編輯人才斷層、支持本土創作、保存獨立書店及產品數位化與外銷等議題,
植牙缺點
,才能防止台灣出版業泡沫化。
「創作的過程太孤獨,
噴霧系統價格
,而好作品不能被埋沒,
桃園清潔
,我們要讓本土創作在國際間發光。」龍應台表示,
掉髮問題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過去一整年,沒有買過實體書的民眾高達53.5%。」國人仍有閱讀習慣,但網路資訊爆炸的情況下,越來越多人傾向以電腦、平板或手機作為閱讀的媒介,相對造成以實體書為主的銷售市場大幅萎縮。
「出版業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首要提升產品數量及生產速度,數位化勢在必行。」然而,販售實體書所得占了總收入的90.1%,數位出版僅占1.4%,遠低於美國數位出版品銷售所占的12.6%,顯示出版品數位化的比例太少,民眾逐漸養成透過電子產品閱讀的習慣,市場上卻沒有足夠的出版品能供選擇。
出版業推出新產品的畸形策略也反應在「暢銷書排行榜」上;根據2012年金石堂書店的統計,文學類書籍銷售前10名的作品當中,只有侯文詠及小野兩位本土作家上榜,其餘是來自日、美、歐的譯本。「不是本土作品不好,而是譯本的原著已通過國外市場考驗,進口相對保險。」龍應台說,「以台灣出版社現有的資源,要培育一個新作家,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是本土作品並非全無競爭力。」根據同一份統計資料,非文學類的暢銷作品中,進口書籍只占3本。龍應台進一步說明出版業的轉機,「台灣有很多關於美食、禪學的書籍,以及能夠跨越語言藩籬的繪本、漫畫等創作,在國際書展中表現突出,而這是一個行銷的契機。」
文化部大力推動出版品外銷也逐步收到成效,2004年時出版品進出比為3.6,至2010年已降至1.7,未來文化部仍將致力於文創產品的進出口平衡。「出口增加緩慢的主因,是大陸市場無法全面開通。」龍應台說,「一旦大陸官方認為書籍內容牽涉意識型態問題,就已超出文化部所能控制的範圍。」
龍應台指出另一個出版實務上最根本的問題,「編輯人才出現斷層,出版社欠缺優質提案,亦缺乏發掘新作家的能力。」台灣的創作者能夠提供包括文本、動畫及影像等素材,卻無法與「成為產品」接軌,與銷售相關的表演、競賽、展覽等加值應用,經紀、授權等中介媒合,以及後續行銷等問題,目前仍無成熟的市場機制。
「出版社必須主動創造單一作品的延伸價值。」龍應台建議,「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可以出版小說,也能改編成劇本、漫畫,或是以互動的方式在網路上呈現,甚至改編成電玩遊戲;『一本多用』將能創造無限的商機。」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