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學生去澳洲打工當屠夫成為台勞、博士生自願幹粗活,
逐字 聽打
,考上台鐵道班工。」議論者多搖頭太息,
牛樟芝原料
,這是什麼世道,
感應讀卡機
,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台灣學生要幹那種工作!搞到我們的孩子到國外去受罪。
有一則對博士當鐵路工的高見:「很正常,
中部財神廟
,不要臉又不是罪。每一個人都有權選擇不要臉。只是如果我是博士,
西語 翻譯
,要這麼不要臉,
Phase one
,我還是沒辦法做得出來。」
咄咄逼人,
PC銘版
,不要臉之類的話也上來了。有多少台灣人會同意這「不要臉」之說?不敢深究。幹一分正當職業,
輸出 台北
,辛勤賺錢養家,就是一位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受過良好高等教育,具備了些專業知識,不表示此人便可以養尊處優,與體力勞動絕緣。一時得不到符合專業的工作,進入不同行業中學習鍛鍊,也頗見膽識。
叔伯爺爺輩的老留學生們,讀到那位清大畢業生在澳洲屠宰場打工受傷的事,一定心有戚戚焉。早期台灣留學生為了生存,暑期或被迫輟學時,都幹過苦活兒。屠宰場的工作待遇好,通常時薪是其他工作的三、四倍,工作危險而吃重。其他工作有:刷鍋子洗盤碗、端盤子、送貨、清潔打掃等。
同學們見面常打趣:「你那PhD進行的怎樣了?」PhD本是博士學位的縮寫,也指Pizza Hut Delivery(送披薩外賣),他們如都市之鼠,跨上單車飛馳,搶送熱乎乎的披薩。寫信回家,書念得順利,獎學金還算夠用。國外大學哪有那麼多獎學金,即便有也要先照顧了本國學生。留學生窮則變,變則通,創意十足的找財源,勤工儉學完成學業,得到別人奪不走的學歷,還有一分自食其力的驕傲。經過「PhD」的磨練,回台灣各展所長,也有的楚材晉用,留在國外鑽研捨不下的專業,做出舉世矚目的貢獻。這是早年台灣成長的一部分歷程,切莫忘懷了。
近世的台灣留學生,很多全靠家中匯錢去國外,一下飛機先買輛汽車等等。這樣就能全心讀書,成績優異了嗎?實際調查數據則剛好相反,數十年前在美國的台灣留學生,表現得出色多了。多餘的錢會造成學習障礙。
曾幾何時,在國外打工賺錢的台灣郎被稱之為「台勞」?「台勞」二字帶有貶義,它與苦哈哈的「外勞」、「外傭」連在一塊兒了。鄙視外籍勞工的國人,恐怕還是有相當的數目吧!憑勞動力掙錢,只要誠實努力工作,人格不比雇主低。
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寧願放棄在台專業;理財、金融、保險等工作,遠走他鄉去當「台勞」,只為早日存到第一桶金。這又有何不妥?西裝筆挺,提著大把資料,天花亂墜的放簡報投影片,口是心非誤導客戶作錯誤的投資,坑人的錢,卻充實了腦滿腸肥大老闆的資產,天天幹這個有什麼意義?算總賬對社會的貢獻可能是負面的,還不如老實工作的外傭、外勞的點滴累積。
毅然到人地生疏的外國做「台勞」,要有不怕吃苦、奮力一搏的勇氣,能繼承叔伯爺爺輩老留學生的精神,就勝過草莓族、啃老族多多矣!
國內工資低,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改善。鼓勇前行逐水草而居,自尋致富之道,必需祝福鼓勵他們。以博士之尊,而無士大夫的倨傲,親自體驗「勞工神聖」的真意,局外人只能佩服。
何必要用帶有輕視性的名字去傷害上進的青年人?不要臉的人也絕對不是那位憑考試獲得錄用的博士台鐵道班工。(作者為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