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專家統計,
品牌 規劃
,喪偶之痛是各種生命壓力中指數最高的。的確,
社群 媒體 行銷 操作
,在我的妻子過世後,
著作權申請流程
,有將近半年的時間,
台中霧眉
,我都活在一種茫然空洞的狀態中,
桃園 隆乳
,對一切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仿真自然髮際線
,好像生命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Foodpanda外送員
,無法填補。弔詭的是,
平面設計
,經歷過無常以後,
直播 行銷 合作
,雖懂得勸人要珍惜日常,卻很難回到自己不再完整的尋常日子,因為缺乏核心的日常才真正顯現出例行、慣例與常軌的空洞與可怕。過去聽得入耳的音樂感覺淺薄,愛看的電影變得虛假,酬酢的人情不想再勉強,世界彷彿經歷一場由內向外翻轉的顛覆,變得清冷平淡,而悲傷的情緒反而讓我覺得比較真實,讓我喜歡沉浸其中。有大自然的陪伴,雖然孤獨但不孤單。圖/朱全斌提供 分享 facebook 然而,自溺於哀傷卻讓我的身體發出了警訊,不但我的胃跟心臟都檢查出了毛病,我還因為椎間盤突出的問題,變得不良於行。那時,我經常進出醫院,人變得有點麻木,覺得我的厄運還沒有走完,就任憑老天爺處置吧。 看見花開 似又見生命美好好一陣子,我的心情十分落寞,經常無端落淚,看不到結束的盡頭。有一天,當我在診療室門外等候,正覺得百般聊賴的時候,忽然看見窗外美麗的欒樹開花了,金黃的花束,一叢叢地展現著喜悅的生命力,讓我看得發呆,我忘記了自己的病痛,頓時有一種獲得安慰的感覺。於是,我拿起手機,拍下了那個美麗的畫面,在那一刻,我轉念了,我似乎又看見了生命的美好。人生有許多孤單的時刻,看著美麗綻放的花朵,我想到不多久,它也一樣會凋謝走向死亡,但是當下,它是全心全意陪伴著我的,老天爺其實在跟我說,祂沒有忘記我,不是嗎?這樣的自我對話,代表著我選擇心靈來陪伴自己。所謂親近心靈就是用比較抽離的方式來觀看自己的念頭與思慮。我也因而逐漸走出哀傷。恢復單身 多角度探索生命恢復單身的狀態後,我慢慢地恢復了年輕時一個人喜歡做的事,像是書寫、看電影,或是一個人逛街、旅行。記憶中那時雖然偶而會感到孤單,但是一個人可以自主與自由自在的狀態其實讓我內心感覺非常踏實。一個人行動不需要與人商量,即說即做,比較有行動力,好像比較適合進行生命多角度的探索。我好似回到了年輕單身時的生活節奏與樣貌,卻比以前獲得更多。因為年紀長了,我變得比較有耐心也懂得觀察了。我回到以前喜歡書寫的那個狀態,所有悲傷、不安、憤怒的情緒都透過鍵盤來抒發,在書寫中,我觀察我的念頭,分析我的情緒,隨著指尖的敲打,漸漸我可以平靜下來,進而用理性來面對我的處境與心情。我有時會回頭看過去留下來的書寫,發現字裡行間的情緒現在已經消失了,我微笑著跟自己說,當下是當下,那些痛苦、哀傷都在過去,此刻它們是不存在的。它們當然還會再回來,但是還沒有發生時,我也不用多想。隨性漫步 腦放空心無雜念得空時,我會拿著相機一個人出去散步,心中沒有任何目的,就只是走路以及欣賞不期而遇的路邊風景。我沒有固定的路線,出發前或許會先設定一個目標,但允許自己中途改道,隨興而行。我接受新奇事物的吸引,例如為了一朵花、一隻小狗或者一家有趣的店鋪而駐足,或為了貪看天空的雲朵而在公園的椅子上一坐就是十五分鐘。隨機是我唯一的導航,腦子多半放空,心頭也沒有雜念,這樣真正的閒一下午,常常讓我覺得異常的放鬆。在這樣的時刻,整個人會變得十分寧靜,然後覺得樹的姿態,風的吹拂、鳥兒的鳴叫,花兒的芬芳……好像都放大了,而自己全身的毛細孔也都像張開了一般,在接收著他們的訊息。我仰望天空,覺得大自然整個擁抱著我,以它溫柔而慈悲的胸懷跟我緊緊相連,讓我體驗到孤獨的美好,一點也不會覺得孤單。此外,我也喜歡透過閱讀來讓自己走向內在的世界。這個時候,我會將手機設為勿擾模式,將自己與實體世界的連結暫時切斷,設定一段完整不中斷的時間讓自己閉關,只保留給自己與書的作者進行密談。為愛朗讀 我們靜靜地道別我尤其喜歡閱讀靈性的書籍,其中更包括許多屬於生死學領域的書,這個習慣是良露臨終前還躺在病床上時養成的,那個時候她已經沒有力氣說話,我總是拿著書本朗讀著關於生死的內容給她聽,聽到喜歡的段落,她會要我重複,一遍又一遍……這樣的相處方式讓我們都安靜下來,平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或者靈魂的選擇,我們好似並行的兩艘小舟在時間之河上共同航行,在前面的分岔道就要分別,此時說什麼都多餘,就讓我以朗讀送她最後一程。閱讀的力量在那段時間深深地撫慰到我,因而在她離去後,我繼續維持著這樣的習慣。對於教導如何成功的實用指南我已失去興趣,充滿情節堆砌的虛構小說我也無法進入,只有與生命真相有關的書會吸引我,我飢渴地閱讀包括心理學的、靈學的、佛法的、哲學、占星學的各種書籍,雖然內容多是一些形而上的理論,也未竟全懂,但心裡反而覺得十分踏實。在哀慟的初期,我對外在的訊息不感興趣,好像一切都與我無關,我也沒有心思聽音樂、看電視或電影,所有消費性的娛樂只給我空虛的感覺,我以為我再也不可能快樂開心了。後來聽母親說,父親的過世她經過了三年才恢復,我就做著等待的準備,心裡想等熬過了夠長的時間,喜樂就會回來了。閱讀書寫 我慢慢釋放哀傷然而我想錯了,我並不需要等待所有的傷口都治癒,隨著我透過閱讀、放空、書寫以及回溯過往等不同的方式來陪伴自己,我發現我逐漸可以由內在的覺知而慢慢釋放哀傷的情緒,進而就能得到喜樂的感覺,這是因為我能夠確認自己是幸福的,一種被鍾愛而心中也擁有愛的豐盈感,然而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喜悅來臨了卻不表示它會把哀傷擦拭,它們像是兩個不同的頻道,而我的意識隨著我的心念在其中切換著。悲傷與喜悅之間的交替是一個緩慢的溶鏡,當悲傷慢慢地淡出時,喜悅也悄悄地淡入,隨著我跳入哀傷頻道的次數慢慢減少,我進入喜悅頻道的次數正逐漸增加,而這很明顯地也可以從我臉書貼文的內容中看出,同樣是貼愛妻良露的舊照,貼文背後的情緒也由悲轉喜,浮現陽光了。我或許還沒有完全康復,但是已經可以重新感覺到生命的美好了。這一切,其實要歸功於親近心靈以及美麗事物帶給我的撫慰吧。美麗的欒樹花開,讓人暫時忘記身體的痛,讓心獲得安慰。圖/朱全斌提供 分享 facebook 因為一個人,可以即說即做,更適合進行生命多角度的探索。圖/朱全斌提供 分享 facebook 喜悅來臨了,陽光浮現,也許尚未完全康復,但已經可以重新感受生命的美好。圖/朱全斌提供 分享 facebook 《謝謝妳跟我說再見》。圖/有鹿文化提供 分享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