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悠瑪事故,
前置協商流程
,讓台鐵外勤的駕駛員與內部管控的問題浮上檯面。 記者林澔一/攝影 分享 facebook 一份長達四十三分的通聯紀錄,
vico
,可想像司機員雖不斷與調度員及檢查員對話,
皮秒術後保養
,卻始終得不到實質救援,
KOL分潤
,外有趕點壓力、內有列車狀況,
台南短期看護
,身處密室卻也最孤獨的空間中,
自動中心衝
,最終仍走向翻覆。這份紀錄不光是司機員與調度員及檢查員的對話,
親子營
,記錄下的也是台鐵現行制度的缺漏與司機員壓力。作為國營事業,
進口椰子水
,台鐵背負了許多政策包袱。除了班次愈加愈密,
中部臨時工
,近年來台鐵配合交通部政策在各大都會區推動捷運化,站數增加、站距變短,光以這個月來說,台中鐵路高架化、高雄鐵路地下化通車就新增了十二車站,幾乎平均每兩公里就有一站,都被當成政績大加宣傳。 但風光的背後,除了某個程度犧牲台鐵城際運輸的功能外,增加的不光是台鐵路線養護、設備維修的負擔,更包括司機員的工作負荷,密集地停、出站,也增加了誤點的機率。在通聯紀錄中,檢查員反覆問司機員有沒有誤點?調度員更提醒有一班太魯閣號緊追其後。因為被台鐵視為招牌列車的太魯閣號及普悠瑪號,司機被要求準點的壓力更大。台鐵要求列車準點是應該的,但不能全以結果論追究司機員責任,也須回頭檢視誤點理由與環境。而在司機員長達四十三分鐘的求援通話中,只要讓他能在某一站停車,請機務人員上車確實檢查,甚至斷然換車接駁,即可避免掉這場災難。設想一下,同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高鐵,他們會如何處理?高鐵行車準則中有一項叫「fail safe」(失效安全),遇到任何狀況,寧可被旅客抱怨,讓列車停駛,因為靜止是最安全狀態,等列車確實妥善後再開行,或更換編組,絕不可能冒險行駛。高鐵與台鐵速度雖然不同,但這幾年台鐵不斷引進新的車種,卻顯得台鐵既有硬體—鐵道設備與軟體—安全觀念,遠遠被拋在新車種的速度之後,造成的行車風險也愈來愈高。台鐵若沒有進行徹底改革,這種孤獨駕駛室的危機,不會隨著普悠瑪號的翻覆而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