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媒體報導,
SEO
,國內16家金控集團去年第4季海外市場投資呈現大幅虧損,
專業社群行銷 台北
, 未實現損失高達1,
網路行銷顧問
,471億元。其中,
網路行銷達人
,以在中國大陸的未實現投資損失最慘,
便宜網站
,高達404億元,
客戶管理系統建置
,較前一季暴增35%;在美國的未實現投資損失也高達234億元,
社群行銷達人
,創下新高。相關報導再次提醒我們,投資有賺有賠,而海外市場雖有極大的潛在獲益,也有極大的風險。乍看之下,金控集團的海外投資虧慘了,但必須進一步分析國銀海外投資的實況及全貌,才不致盲人摸象,並避免誤導投資人及政府決策。首先要釐清的,就是金控集團的海外投資未實現損失,是指投資有價證券的部分,這並不等於金融機構的全部淨獲利。我們可以銀行業為例,說明這兩個定義的差別。 去年美中掀起貿易大戰,中國大陸的金融市場可說是股債雙殺。在股票市場方面,狀況慘烈,2018年約有604家公司的董事長,因為高質押,不堪股市熊市的追繳而落跑;債市同樣是愁雲滿布,中國大陸的信用債,如公司債與企業債,違約的接近70家,過去的剛性兌付制度一去不返。所以,去年所有投資大陸股債的投資人,能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台灣的銀行踩到地雷,並不令人意外,反映在第4季財報,就是嚴重的未實現投資損失。但另一方面,同時看看金管會公布的2018年本國金融機構損益簡表,去年國銀在大陸地區分行的稅前盈餘卻為正數37.12億元,意思是在中國大陸的台灣銀行業或有盈虧,但總計起來還是賺錢的。這項統計結果,似與前述金控集團去年在大陸地區出現大幅未實現投資損失的現象相左。這兩項統計資料並陳,如果只看到在大陸地區的未實現投資損失出現巨大虧損,卻忽略最後營運結果的稅前盈餘仍為正數,一般投資人不免會被誤導,以為國銀投資中國大陸、美國或其他地方巨大失利,乃至引起民代等錯誤認知,進而要求金管會再限縮銀行的海外投資上限。如此擔心是有原因的。自1992年開放新銀行設立後,台灣的銀行業開始有過度競爭的現象,最常聽到的一個因應策略,就是促請銀行向海外擴展,所以過去不管藍綠執政,都鼓勵銀行要做大、做強。在藍營執政時,金管會積極提倡國銀打亞洲盃,期盼催生一到二家指標性的亞洲區域銀行;民進黨政府上台後也推出了新南向政策,鼓勵台商與金融業往東南亞各國發展。藍綠政府都鼓勵銀行往亞洲發展,但每次投資海外一有損失,國銀在大陸的曝險金額與比率往往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若是金管會未充分瞭解真相甚或因而受制立委要求,就以降低風險為名來限縮曝險金額比率,必將大幅阻礙銀行的發展空間。最後,我們冀盼政府能提供南向的台商與銀行更多資訊上的協助。以新加坡為例,當東協+3成立時,東協決定要有區域的總體經濟研究機構,所以在2011年4月,新加坡表達意願並在之後成立了「東協+3總體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與香港的金融貨幣管理局(香港央行)及國際清算銀行的香港分行人員交換,專門研究東協+3。我國限於政治大環境,未能加入,但政府既然決定推動新南向政策或繼續向亞洲發展,應以總體視角立即成立對等單位,如此不僅可以交換資訊為名,融入東協+3,其間,更應專門對+3之一的中國大陸的經濟深入研究。換言之,政府有必要綜合思考國家資源的運用,深入研究各國的政治、社會、經濟、金融,以降低海外種種事件對台商與銀行的衝擊。尤其,不論是把中國大陸看做是最大威脅或最大經貿夥伴,我們都應更加強對其經濟的瞭解,而非如現在像鴕鳥般地視若無睹,輕忽對台灣的影響,也唯有如此才可協助台商與銀行獲得更多有利的情報,避免投資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