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添加物常存在錯誤認知,
網路行銷達人
,應該先釐清其目的,
下酒菜
,再來評斷是否無益於人類。」國際生命科學會總會長、美國曼山都公司全球法規副總裁傑瑞耶利13日出席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年會時指出,
簡單料理
,正當的食品添加物多為保鮮、減菌及增添營養成分等目的,
網路行銷
,基改作物主要為抗病蟲害,
下酒菜
,只要臨床研究證實對健康無害,
必買年貨
,實在不必一味反對。
國內日前有消息指出,來自美國的進口黃豆多為「飼料級」而非「食用級」,成為部分人士反對進口基改作物,並要求食品全面標示基改成份的論述依據之一;耶利表示,分析全球30餘國的農業資料後發現,玉米、黃豆、油菜籽及木瓜等經濟作物無論是否經過基改,其營養成分及安全性都一般無異,與「食物」或「飼料」的分類無關。
曾5度擔任衛生署(現衛福部)基改食品審議委員會召集人的台大生化科技系教授潘子明解釋,過去台灣在進口美國黃豆時,確實有「食用」及「飼料」的分級,然而美國曾發生過民眾食用摻有飼料級黃豆磨粉製成的墨西哥捲餅皮,而產生過敏現象,但事後證實其症狀與基改黃豆成分完全無關,台灣後來參考歐盟等地做法,才打破分級,完全沿用當初食品級的標準來審核進口黃豆。
耶利表示,基改技術讓經濟作物產生一種可對抗病蟲害的「BT蛋白質」,20年來省下20億磅的農藥,更讓出貨率提高;台大食科所特聘教授孫璐西強調,許多人擔心基改後產生的「抗蟲」蛋白質不適合人類食用,「蟲類與人類代謝的機制大不相同,不應該混為一談。」
「我過去都以為,歐盟國家並沒有開放基改作物的栽種或進口,」孫璐西說,「但後來發現,他們早從1997年起就已經陸續開放,顯示基改作物並非完全不能食用。」耶利指出,全球各國在管理食品安全的法規方面,難免需要因地制宜,因而存在許多差異,但至少面對基改作物的態度尚稱一致,建議台灣可參考歐盟標準,無需過度放大基改議題。【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