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彩券昨天發行刮刮樂新玩法「瘋狂骰子樂」,
,高雄市鳳山區鳳林路喜得金彩券行昨天一開門,
,第一位客人上門「試手氣」,
,結果就刮中了50萬,
,讓蕭姓老闆喜出望外。
一開始男子也不相信,
,還請蕭老闆幫他確認,
,確定中了大獎後,
,蕭老闆開車送他到中山路的中信銀兌獎,
,扣稅之後,實得39萬8000元,蕭老闆還勸年輕人「記得拿錢做點善事,把福氣分散出去」。,
佛光山三好體協近年積極經營體育發展,
,擁有多支運動代表隊,
,在棒球推廣上也不遺餘力,
,除了普門中學和南華大學棒球隊外,
,如今又在嘉義成立「佛光山嘉義圓福樂齡長青棒球隊」,
,嘉義市市長塗醒哲今天親自主持成軍記者會。樂齡長青棒球隊今天正式在嘉義成軍,
,三好體育協會副會長,
,也是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有了普門中學及南華大學棒球隊的基礎,希望藉此延續球員在球場上的生命,因此成立了這支樂齡長青棒球隊。 博愛社區大學西區樂齡學習中心蕭英偉主任表示,這是全台第1支由樂齡學習中心成立的樂齡長青棒球隊,專為55歲以上長者所設,利用每周日上午在南華大學棒球場練球,16日將前往彰化參加第1場賽事,10月則會參加亞洲盃長青棒球賽。樂齡長青棒球隊總教練由前國手劉思義擔任,他的父親劉蒼麟在日據時代遠征日本,是嘉義農林棒球隊的名投手,弟弟劉秋農也是盛極一時的投手。目前樂齡長青棒球隊共有31名成員,平均年齡60歲,包括前職棒鐵捕曾智偵、前棒球國手及台電棒球隊精英陳森發、柯東雄、何明堂、許由旭、陳中和、林信祥、李文傳,以及趙滄海、方明章等人。出生嘉義的曾智偵表示,這支球隊象徵「傳承」,嘉義是棒球員的搖籃,能在此延續棒球國球精神。佛光山嘉義圓福樂齡長青棒球隊成軍。圖/三好體協提供 分享 facebook,
社保基金繼年內4度拋售工商銀行H股後,
,將目光轉向中資券商國泰君安,
,擬斥資港幣1.85億元(約新台幣6.9億元)認購國泰君安8,
,400多萬股,
,躍居第2大股東。市場分析,
,社保基金入主國泰君安,
,反映券商股長線看俏。
香港信報報導,
,國泰君安昨(21)日公告指出,擬配售至多8,500萬股,占發行後股本的4.93%,每股配售價格為港幣2.2元,較20日收盤價港幣2.66元折讓約17%,擬募資1.87億元用於日常營運。其中的8,400多萬股將由社保基金認購,其餘股權則由博時基金包下。
交易完成後,社保基金將持有國泰君安約4.88%的股權,擠下瑞銀成為第2大股東,母公司國泰君安證券為國泰君安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逾70%,博時基金則持股0.05%。該公司表示,引入社保及博時基金將強化其商譽及聲譽,並擴大策略股東有助業務持續發展。
受社保基金參股提振,國泰君安昨日股價高開,盤中一度大漲近一成,惟港股全天走勢疲弱,恆生指數下跌0.68%,影響國泰君安終場漲幅收斂至1.13%,報港幣2.69元。國泰君安從12月開始持續上漲,累計漲幅達26.8%。
社保基金作為股市風向球,過去鮮少入主中資券商,加上社保基金近期相繼拋售中資銀行股,市場認為,此舉或反映未來中資券商股走勢相對樂觀。
一家券商人士指出,目前市場走勢顯示資金正湧入股市,交易量也逐步提升,券商業績將好轉,預計明年監管層政策支持力度很大,在創新業務帶動下,券商將走出今年的低潮。
分析稱,券商股近期為市場做多主力,滬指從12月5日反彈到現在,大盤成交量急劇增長,利多券商主業;若未來大盤看升,券商股依舊有表現機會。券商股20日領漲A股大盤,但昨日回落一片「綠油油」,山西證券挫3%、中信證券跌1.41%,海通證券跌0.95%。
券商股近期在大盤回暖之際,部分法人開始進行獲利調節。由於券商業績與大盤走勢、成交量密切相關,陸股12月開始回升,已有不少券商股遭投資者逢高減持,反映券商股短線面臨壓力。,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昨表示,
,陸團取消來台「那是他們自己的限縮政策,
,我們的政策一直沒變,
,我們就是鼓勵兩岸相互交流」;他說,
,兩岸交流本來就是你來我往,
,雙方愈是有誤會,
,愈是要交流溝通,
,「與其胡思亂想,不如大家坐下來聊聊。」陳明通舉例說,我方的縣市長到與大陸與台辦主任見面都很正常,比如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在高雄市長任內訪問北京時,就會見時任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訪問上海,也見過大陸涉台官員。因此,大陸團來台會晤我方官員「很正常」。 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則表示,這是兩岸之間的常態,國民黨執政時期對大陸團也都有在「約晤」,不是只現在才做,我方公協會去大陸,台辦每團都會見,大陸團來台灣會晤我方官員,是在相互了解彼此政策方針,沒有強迫性,只為了避免誤解、誤判。對於陸委會要求各大陸團需依層級承諾私下會見陳明通或其他官員,導致很多團因此不願訪台,陸委會表示,陸委會一向支持並鼓勵兩岸間進行正常、有序的交流與往來,並認為雙方應多溝通、多交流,始有助於兩岸間良性互動發展。過去我政府或重要民間組團赴陸交流,陸方台辦系統大多予安排會晤。陸委會指出,過去雙方官員於交流互訪期間安排會晤,或共同參與活動會議,或於餐敘場合不期而遇,亦屬常見。陸委會再次呼籲陸方應抱持開放的態度,以務實、理性的作法,與我方進行對話交流。,
最近中央有兩項政策遭到地方強力反彈。一是柯文哲為國教免試入學方案槓上教長吳思華,
,朱立倫並補上一槍,
,主張基北區情況特殊應有不同考量;二是經濟部宣布大規模休耕,
,引發農民和農會反彈,
,批評政府「重工輕農」罔顧農民生計。若不從「地方槓中央」的角度去解讀,
,單純談「因地制宜」,
,這兩起事件其實都不必鬧到如此沸沸揚揚。
先談十二年國教問題。朱立倫和柯文哲此次站在同一陣線,
,顯示此事無關政治立場,
,爭的只是地方的教育治理權。基本上,朱、柯兩人無意杯葛十二年國教,而只是希望根據基北區的學校及學生特色,適用其覺得合宜的入學辦法,這並不致威脅教育部的決策權威。相對的,吳思華揚言不提供量尺分數、不會核准基北區的招生簡章等,形同利用技術性刁難耍其官威,反而顯得小器。
吳思華希望基北區能納入全國「一體適用」的規格,當然也是求好心切;但他忽略了,當全國高中均落入「一體適用」的框架時,其實也正是對教育多元精神的違逆和壓榨。基北區聚集了不少菁英高中,這是它的特色和爭議所在;反對菁英教育的人想要將它一舉粉碎,但憂心國民教育「平庸化」的人則擁護其存在,雙方相持不下。如果我們無法預知十二年國教是福是禍,在舉辦初期容許基北或其他地區擁有不同的招生模式,不也算是為台灣教育保留一點餘地嗎?
再說,廿年教改的失敗,已讓民眾學會了不再相信廟堂上那些夸夸其談。柯文哲嗆吳思華「你隨時可以下台,負什麼政治責任」,固然失禮,卻也相當真實。教育部長能負的責任,應該是在開拓教育的視野,而不是在約束每個縣市、每個學校、每名師生的行為,非要求他們照標尺不可。當吳思華在擔心「中後段」學生分發遇上困難時,更多基北區民眾擔心的是「中上」學生的權益被犧牲;請問,在「中後」與「中上」之間,誰的憂慮更真切、更有理?
也因此,當朱立倫日前嗆聲說,教育部不可能用「全國統一標準」來規範基北區的分發作業時,他主張的就是一個「因地制宜」的精神。這項「因地制宜」原則,若拿來評量政府處理休耕問題的草率與武斷,也是適用的。
今年由於旱象嚴重,經濟部宣布明年一期稻作休耕面積達四.一萬公頃;由於事出突然,且波及甚廣,不少農民怨聲載道。儘管水利署歸經濟部管轄,但涉及廣大農民生計的休耕計畫卻不是由農委會主導,而由經濟部主持;在這種情況下,毛內閣恐怕正坐實了「重工輕農」的批評。根據《水利法》,農業用水的順位排在第二,僅次於家用及公共給水;但農業用水每次都被「優先」停用,儼然是政府的一貫模式,從不考慮因此帶給農民及農業的衝擊。
在毛內閣的想法,似乎只要政府一劃定休耕區域,發出每公頃八.五萬元的高額休耕補助,農民都會快快樂樂地休養生息去了。然而實情卻非如此:一,許多靠租地耕種的農民,立刻失去了維生工具;二,政府雖說休耕補助是要發給實際耕種者,但實際上卻多被地主領走,這是嚴重的執行落差;三,農委會不久前才以「活化農地」為由降低休耕補助,現在又加倍補助要求休耕,政策反覆無常,對農地亦只是踐踏。
由此看,中央的休耕決策想用簡單的補助辦法一舉達陣,結果卻帶來農民被迫停耕、地主坐領補償、佃戶生計無著、農地崩壞等後遺症。試想,如果中央決策者不那麼急功近利企圖用簡單的強制手段達到目的的話,毛內閣其實只要訂出各縣市的休耕、節水目標,要求各地農會及水利機構協調願意耕種及願意休耕的農民各自認養交換;那麼,憑地方的智慧和農民的勤奮,可以用最少量的水灌溉出最大面積的農田也說不定。如此一來,又何致發生冠軍農民無田可耕、貪婪地主坐收補助的憾事?
本報廿五日社論《做餅吧,等分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主張各縣市應該各自創造營收、提升自主;相對的,中央政府也必須理解「權力下放」的奧妙,相信地方的智慧,尊重「因地制宜」的精神,不必時時刻刻把大權抓在手裡。歷經九合一選舉的慘敗,中央若還不懂得謙卑和分享,難道還要再自己製造敵人?,
福建省農業廳指出,
,2015年閩臺農業合作交流持續拓展,
,福建農業利用台資的數量和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今年福建省將加快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
,加強閩臺農業合作示範推廣,
,深化閩臺種業合作。新華社報導,
,2015年,
,福建省農業利用台資項目37個,
,合同臺資1.2億美元,實際到資6300萬美元。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累計批辦台資農業項目2546個,合同利用台資36億美元,農業利用台資的數量和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閩臺農產品貿易總額16.25億元,同比增長3%,廈門口岸連8年成為大陸最大的台灣水果集散中心。過去一年,閩臺農業雙向交流不斷深入,成功舉辦「第七屆海峽論壇·兩岸特色鄉鎮交流暨休閒農業對接會」,組織22家台資及閩臺農業合作企業等集中亮相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區,開展「臺灣青年農民福建行」活動。福建省農業廳廳長張立先表示,今年將加快台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精細、休閒、生態農業等新興現代農業,建設一批水稻、蔬菜、水果、水產、食用菌、茶葉、花卉、林竹、苗木、生物醫藥等高標準的台灣農業良種及配套技術推廣示範基地。此外,要加大力度支持福州、廈門建設「閩臺合作種子產業園」,深化閩臺種業合作。,
獲得2016年卡羅歐巴尼獎的台灣醫師黃崧溪、黃怡嘉,
,即將在10月1日啟程前往非洲坦尚尼亞「Ivo de Carneri」(PHL-IDC)實驗室參與熱帶醫學研究。副總統陳建仁昨天頒獎給兩人,
,同時也頒獎給2017年獲獎者邱翰憶、翁鼎家;陳建仁說,
,4名優秀年輕人不求名利、只為了解疾病,
,願為別人犧牲服務,
,「是台灣的驕傲!」義大利籍醫師卡羅歐巴尼(Carlo Urbani)在2003年SARS疫情爆發時,
,發現SARS病毒,
,成功遏止疫情擴大蔓延,但自己也染病過世,為紀念他對傳染病防治的貢獻,其遺孀歐巴尼夫人成立協會,更與義大利國會成立卡羅歐巴尼獎,提供獎學金給年輕醫療工作者至非洲展開為期3個月的研究,讓歐巴尼醫師致力傳染病防治的精神持續傳承下去。得獎人黃崧溪,擁有無疆界醫師身分,曾在2015至2016年間前進史瓦濟蘭、南蘇丹等戰地從事醫療服務,他希望能透過非洲在地的實驗室支援,深入了解更多當地的特殊流行病學。專長醫療資料分析的國合會護理師邱翰憶,則在去年5月到馬紹爾群島,為當地衛生部建構了傳染病通報系統,建立類流感病人的隔離和快篩等防疫策略,他盼到非洲實驗室學習更多傳染病防治知識。,
以色列主要的左派聯盟今天分裂,
,使得以色列最卓越的政治領袖之一、前外交部長李夫尼在4月大選前陷入孤軍奮戰。以色列主要反對黨猶太復國運動聯盟(ZionistUnion),
,是加貝(Avi Gabbay)領導的工黨(LabourParty)與李夫尼(Tzipi Livni)領導的較小潮流黨(Hatnuah)所組成。 在猶太復國運動聯盟國會議員的會議中,
,加貝毫不留情甩掉李夫尼,
,而她就坐在他旁邊,
,面無表情。近期一份民調顯示猶太復國運動聯盟支持度疲弱,
,加貝針對調查結果指出:「我原本期盼並認為這個聯盟將讓我們蓬勃發展,
,真誠的團結,
,而且彼此能相輔相成,但大眾是睿智的,發現情況並非如此,並且與我們劃清界線。」他藉著電視直播宣布拆夥並說:「李夫尼,我祝福妳在大選取得成功,不論妳投效哪個政黨。」此舉似乎讓李夫尼感到意外。李夫尼曾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和平談判的代表,目前是國會反對派領袖。她說,「我不予回應,我會做出我的決定」,並隨即離開會議室。儘管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Benjamin Netanyahu)3次因涉及貪腐遭調查,民調顯示,他仍將輕而易舉贏得他宣告提前於4月9日舉行的國會大選,在國會120個議席中可望取得27至31席,足以繼續領導右派聯盟組成的政府。,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德銘9日訪台,
,首站即赴桃園林口的長庚醫院、長庚養生文化村參訪,
,瞭解台灣醫療與養老情況。在與台灣一水相連的廈門,
,廈門長庚醫院已於今年設立了養老機構長庚護理院,
,令台灣養老經驗在大陸落地開花。
中新社報導,
,位於廈門海滄的長庚醫院住院部8樓長庚護理院依託長庚醫院設立,
,正是發揮護理院醫養結合的特色,
,可以充分利用長庚醫院的醫療資源,
,保障入住老人的健康。而廈門市衛計委亦證實,長庚護理院是福建省首個醫養結合的養老院。
目前長庚養老院共有50個床位,分有套間、單人間、雙人間等。在每個房間的門口,都標識著一個水果的名稱。護理部主任蔡來蔭表示,這是因為有的老人容易忘事,可能記不住房間號,用水果標識,易記易說。
在台灣有多年從業經驗的蔡主任說,養老機構服務對象特殊,需要在各個方面都用心、細心,注意到每一個細節。
比如按照規定,必須設立容易開啟的消防通道,但又擔心老人不慎從消防通道走失,為此護理院專門安裝了一道特殊的門,一旦有人按壓門把手,就會發出警報聲,按壓一定時間後,門就能順利打開,這樣符合消防安全,又能防止老人走失。除了細心的硬件設置,在長庚的養老經驗中,一個重點是重視老人的心理健康。
長庚護理院開設後,引來很多大陸機構前來交流。廈門市愛欣老年公寓負責人陳先生表示,愛欣養老公寓在廈門集美灌口也已建成一個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並經常和長庚進行交流溝通,學習台灣先進的養老經驗。,
政大通過委員會提案,
,未來校歌將採「新舊並陳」,
,學生可自行選擇喜愛的版本,
,正式底定版本已於下午公布。圖為政大新舊校歌對照。 圖/翻攝自政大官網 分享 facebook 政大最近趕上潮流,
,校務會議改了校歌新詞,
,但仍保留原校歌,
,希望政大人「各從所愛」。以「兩歌並列」的手法平息爭議,
,真不愧「政治」的校名。政大前身為蔣中正在南京創立的中央黨務學校,
,後因國共內戰,
,先遷重慶再遷成都,再來台落腳。正因政大師生在板蕩中的疾風勁草精神,使它成為第一所在台復校的公立大學,並載入校史。如今,因有學生認為原校歌歌詞有黨國思想,不想傳唱,政大校方即順勢改詞,並將遷走蔣中正銅像。相對以往走過大風大雨依舊屹立,如今一遇壓力即便宜行事,似顯輕率。政大蔣公銅像。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威彬/攝影 分享 facebook 以英國國歌《天佑吾王》、日本國歌《君之代》來說,吾王萬歲、皇祚綿延等帝國皇權思維依舊;但知其為歷史,並沒有改掉。政大若真要改校歌,大可公開徵求新苗,像大英國協成員另覓新歌以彰顯新意,而不必就舊詞更改,更無需新舊並列。新歌詞讓人啼笑皆非。例如「命令貫徹」改為「理念貫徹」,到底貫徹什麼東西?再如「建設中華民國」改為「維護自由人權」,理由是後者為普世價值;但難道平等博愛就不是?在中華民國憲法依然施行、政大依舊頂著「國立」名號的今天,為何連「建設中華民國」都不行?說穿了,改詞只是迎合口味、風吹就倒的懦弱行徑。一方面大玩「先裂先嫌」的意識形態把戲,卻又希望「各從所愛」成為凝聚力量,這樣的妄想不只是政大的悲哀,也是當今政客的寫照!,